市区联动持续支持工研院,打造“超越摩尔”产业群,汽车雷达芯片赶超欧美产品

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工研院”)是在“超越摩尔”领域本市重点建设的创新功能型平台。2016年10月27日,市科委、嘉定区政府与工研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推进该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,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推进产业发展。签约仪式上,工研院还与上海同华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签约,联合转化前者研发的汽车雷达芯片。“我们的芯片集成度比欧美同类产品更高,成本更低,明年产业化后有望迅速进入汽车市场。”工研院射频技术副总裁卢煜旻认为。

所谓“超越摩尔”,是指不需要遵循摩尔定律,在半导体工艺尺寸上越做越小,而是在成熟的工艺生产线上,研发非数字、多元化半导体技术与产品,如各类传感器。近年来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传感器市场急剧扩张,加速度传感器、陀螺仪、磁传感器等已成为手机标配。而今,智能汽车等新一代智能化产品方兴未艾,传感器和其他物联网技术设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。

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,工研院是对标国际有影响力研发机构,以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,与市场结合得十分紧密。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,标志着市政府部门和区政府将联动、持续支持这家机构,同时赋予其在经费使用、人员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,推动其在市场化环境中快速发展,拥有越来越强的“自我造血”能力。

经过3年多发展,工研院已在技术研发、工程服务、设计服务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,拥有华为、上汽集团等国内外50多家企业客户。工研院总裁杨潇介绍,“8寸研发中试线”是打造创新功能型平台的重中之重,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,计划明年上半年试运行。届时,它能承担工艺开发、小批量生产、设备验证等业务,为微机电系统(MEMS)及其它“超越摩尔”技术搭建从研发到量产的高效平台。

培育新企业,也是工研院的一大功能。某项技术研发成功、制造出实验室样品后,工研院会和投资方合作成立企业,推动其产业化进程。此次签约的汽车雷达芯片项目就是一例。2013年底,在美国工作10年的卢煜旻博士是海外优秀青年人才,来到工研院工作,带领团队研发手机射频芯片和毫米波雷达芯片。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安装在汽车上,可以为驾驶员提供盲点探测、变道提醒、自动巡航等服务,未来还将具有主动防撞功能,因此已逐渐成为中高端汽车的标配。而毫米波雷达芯片,是这种传感器的核心器件。目前,我国研发这种芯片的企业不超过5家。卢煜旻正是瞄准了这个国内市场空白,经过2年多研发,带队制造出了实验室样品。与欧美成熟产品比较,沪研毫米波雷达芯片具有“后发优势”——集成度更高、性能更好,成本更低。

样品研制成功后,同华投资集团,工研院,研发团队共同出资,注册成立一家企业。卢煜旻介绍,公司即将落户嘉定汽车城,计划明年初为生产雷达传感器的企业提供工程样品,争取早日进入这个空间巨大的汽车配件市场。

(来源:解放日报,记者:俞陶然)